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使锂离子电池迎来增量市场,需求量迅速增加场外配资公司,增速和市场规模都已远超传统消费级电池市场,带动负极石墨材料的需求水涨船高。
锂离子电池与传统铅酸、镍氢、镍镉充电电池相比,在能量密度、寿命、环保性等方面均存在优势,工业化成功后很快占据蓄电池市场的主导地位,并且随着电子产品和新能源汽车性能提升,高性能锂电池的需求一直在攀升。正极材料由于成本占比最大、对电池性能影响最深远,科研机构和企业研究较深入。目前已有多种材料被证实具有商业价值,如钴酸锂、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不同正极材料性质有所差异,其产品根据各自不可替代的特点,应用于不同场景。相比而言,负极材料的种类和选择较少。锂电池发展初期,曾尝试使用金属锂作为负极,金属锂是理论上能量密度最大的负极材料,但剧烈的电化学反应让电池在几个循环后就失去充放电能力。科学家不断探索新负极材料,在容量和循环性能中寻找平衡点。1985年,日本化学家吉野彰制作出第一个锂盐-电解质-碳负极的现代锂离子电池原型,因此获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现今人们仍在不断摸索新的电池结构,但在锂电池中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负极材料仅石墨一种。
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迎来增量市场,需求量迅速增加,增速和市场规模都已远超传统消费级电池市场,带动负极石墨材料的需求水涨船高。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2023年我国锂电池产量超过940吉瓦时,比上年增长25%,其中动力和储能电池出货量分别为675吉瓦时和185吉瓦时,占锂电池下游应用90%以上的市场份额。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286.6万辆,比上年增长35.5%,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548.4吉瓦时,比上年增长41.5%。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吉瓦,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新能源汽车和新型储能行业双繁荣带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快速增长。
佳禾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