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扬站在加利福尼亚博物馆宏伟的玻璃幕墙前,调整了一下肩上背包的带子。八月的阳光像融化的黄油般倾泻在这座现代建筑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他眯起眼睛,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再次确认预约信息——下午两点配资信息网配资,亚洲艺术特展。
"终于能亲眼看到了..."他低声自语,喉结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
空调的冷风迎面扑来,吕文扬一进门就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大厅里人声嘈杂,不同肤色的游客像彩色的溪流般在各个展区间流动。他径直走向服务台,用略带口音的英语询问特展位置。
"直走到尽头右转,青铜器区域。"工作人员微笑着递给他一份导览图,"今天有特别讲解,三点开始。"
吕文扬道谢后快步走向指定区域,心跳随着脚步逐渐加快。转过最后一个拐角时,他的呼吸突然停滞——在柔和的射灯下,一件通体泛着幽绿色光泽的青铜方尊静静地矗立在防弹玻璃罩中。
"真的是它..."他的声音几乎微不可闻。
展开剩余77%展品标签上写着"中国商周时期青铜礼器,约公元前11世纪"。吕文扬的手指在玻璃上投下颤抖的阴影,与器身上狰狞的饕餮纹重叠在一起。这件本应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此刻却在距离故土万里的异国展柜中散发着冷冽的光芒。
"饕餮食未咽,蛟龙争竞逐。"祖父苍老的声音突然在他脑海中响起。小时候,老人总爱用枯枝般的手指描绘画册上的青铜纹样,告诉他这些神秘图案背后的故事。"文扬啊,这些纹样不是装饰,是我们祖先对天地神灵的敬畏..."
"Excuse me."一个女声打断了他的回忆。
吕文扬转头,看见一位戴着博物馆工作证的棕发女性站在身旁。她约莫三十岁出头,浅灰色眼睛里带着专业性的好奇。
"这件展品很特别,不是吗?"她用流利的中文说道,"我注意到您看了很久。"
吕文扬惊讶地挑了挑眉:"你的中文很好。"
"谢谢,我在北大交换过两年。"她微笑着伸出手,"艾玛·格林,亚洲艺术部研究员。"
"吕文扬,建筑设计师。"他简短地握手,目光又不自觉地飘回青铜器上,"这件文物...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艾玛的睫毛轻轻颤动:"1930年代,一位美国收藏家从上海古董商手中购得。去年他的后代捐赠给了我们。"她停顿了一下,"我知道这个问题对中国人来说很敏感。"
玻璃柜反射的光斑在吕文扬脸上游移,勾勒出他紧绷的下颌线。他突然想起大学时参与过的文物追索联名信,那些石沉大海的邮件和不了了之的抗议。
"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归还?"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语气比预想的更尖锐。
艾玛没有立即回答。她走近展柜,指尖在玻璃上虚画出饕餮纹的轮廓:"在商朝,这种礼器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工匠们相信,通过铸造这些器物,人类能与神明对话。"她转头看向吕文扬,"您觉得,如果它有意识,会更愿意被供奉在庙堂深处,还是被世界各地的人欣赏、研究?"
吕文扬胸口发闷。他想反驳,却想起祖父说过的话——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物理位置的占有,而在于理解的深度。
"我知道这是个复杂的问题。"艾玛的声音柔和下来,"但至少在这里,每天都有不同国家的孩子为它的美丽惊叹,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
展厅的灯光突然转暗,提示特展即将关闭。吕文扬惊讶地发现他们已经站了近一小时。青铜器在渐暗的光线中显得更加神秘,那些盘曲的纹路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要闭馆了。"艾玛看了看手表,"不过如果您有兴趣,明天上午我有场关于这件文物铸造技术的讲座。"
吕文扬犹豫了一下,从钱包里抽出一张照片:"这是我祖父,他曾经参与过类似文物的研究工作。"照片上,白发老人站在故宫青铜器馆前,笑容温和。
艾玛接过照片,眼睛一亮:"吕教授?我读过他的论文!《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宗教含义》,那是我研究生时的必读文献。"
一种奇妙的联系感突然在吕文扬心中升起。他看着眼前这个外国学者眼中真挚的敬意,某种坚冰开始融化。
"咖啡厅还开着吗?"他突然问道,"也许我们可以聊聊你读过的那些论文。"
艾玛笑了,眼角泛起细纹:"当然,我还知道他们今天有不错的蓝莓松饼。"
走向咖啡厅的路上,吕文扬最后回望了一眼那个青铜方尊。在暮色笼罩的展厅里,它不再只是一件流失文物,而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的神秘纽带。他想起祖父常说的话:真正的文化,从不会被国界禁锢。
"你知道吗,"他对艾玛说,"饕餮纹其实不是代表贪婪,而是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
玻璃外的夕阳为青铜器镀上一层金边配资信息网配资,三千年的时光在这一刻突然变得触手可及。
发布于:江苏省佳禾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